《长城》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城》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城》教案1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长城的基本构造,表现简单的重叠,近大远小。
2.进一步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
活动准备
1.图片:长城
2.画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欣赏:长城。
教师:你们知道图片上是什么?(长城)
小朋友知道长城在哪里吗?(北京)
谁去过长城?给大家讲一讲你见到的长城好吗?
2.了解长城的基本信息
(1)观察图片
这是我国最古老最伟大的万里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止敌人入侵的军事工程,长城很长很长的,长城很宽,
只有我们中国才有,是世界上的奇迹,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2)长城很雄伟很壮观,很厉害。有的小朋友去过,有的小朋友没有去过。
没关系,我们今天可以用我们画笔来画画长城,我们就看到了长城。
二、教师示范
1.初步了解长城的基本构造
长城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有烽火台和城墙)
画出烽火台
烽火台的两边是什么?(城墙)
(教师演示画城墙)
2.小朋友可以画很多很多长长的城墙。
瞧!多么雄伟的万里长城呀,我看到长城了,真开心!
3.教师示范城墙的重叠,近大远小。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登上长城可开心了!你也来试一试好吗?
三、幼儿创作
鼓励幼儿大胆绘画,表现雄伟的万里长城。
四、作品评价
请幼儿讲解自己绘画的万里长城,鼓励幼儿编成故事情节。
《长城》教案2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讲授法、观察法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材录音带、幻灯片、挂图。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课文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板书设计:
2长城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长城》教案3一、导入课文
由收集的有关长城故事导入。
二、看图,感受长城
投影出示长城的远近图画。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我会读:
读我喜爱的自然段落或句。
四、我会说,说我知道的课文内容
1、质疑:
关于词句理解和疑难问题的质疑。
2、我知道我来说:
说我对此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
3、说我知道长城的作用,或相关的长城故事传说。
五、我想象,我能说
1、配乐读文(第四自然段)。
2、学生边听边想象长城修筑时的情景。
3、引导学生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长城》教案4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 ……此处隐藏14914个字……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我知道咱们班有很多同学都爬过长城,想一想为什么会很自然地想起?
这是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想一想:
1.修筑长城的劳动人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2.你想对劳动人们说什么?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请你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再来朗读这句话话。
是呀,伟大的长城啊,你的蜿蜒盘旋,你的高大坚固,你的巧妙设计,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奉献,下面请大家捧书端坐,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气魄雄伟:气势雄壮而伟大。
1.奇迹是什么意思?
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
2.思考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结合板书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因为长城因其长、高大坚固闻名于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因此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第三步:当堂检测
长城是我们的骄傲与自豪,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如果你来当小导游,你将怎样来介绍长城?
《长城》教案15【教学片断】
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
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
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
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
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
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
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
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都是被逼迫着去干苦力活的,很多人在严寒酷暑中活活累死。所以课文中说万里长城的修筑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但长城的作用却不可否认,它在当时乃至后世都起到防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
请同学们从刚才想象的是世界走出用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这最后一句。
师引导,学生齐声诵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教学反思】
受钟晓霞老师示范课的影响,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引导学生读文说文中引入想象环节,起先学生并没有出现像钟老师课堂上那么踊跃抢答。于是我及时引导揭示音乐的内涵并组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自由发言中终于打开了那扇奇思妙想的门。教学相长,我也借助他们的话题加深引导,对长城建造的场面给以适当点拨。一石能牵千层浪,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他们的话题就滔滔不绝。于是就有了上述片段。
教学不是模仿,语文教学应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开发课程,应用新学习方式,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反思中,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放飞想象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服务。本课教学,我采取“我能读”“我会读”尊重学习主题、体现个性化学习方式切入,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发展感悟,同时在思想情感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见识和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要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经验。本次教学在活动化的合作交流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在阅读作者的抒情想象中注入自己鲜灵活见的联想,给师生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提供了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意识是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想象是核心。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展开想象,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象王国。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课教学,在阅读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孩子们从作者的想象出发,进入长城修筑时宏大悲壮的场景,在想象中体验当时劳工的艰辛,使孩子们自由创造,尽兴文采,也为理解“血汗”和“智慧”打下了切实的体验基础。这就像刘从华老师在《探究见功夫,功夫在诗外》一文中提出的,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的表达状态,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